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5年12月1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华裔印度人(英語:Chinese Indian;印地語:भारत में चीनी लोग),指移民到、或出生在印度的华裔。印度具有華裔血統的人大多數生活在加爾各答附近區域。[6][7]
华裔印度人 / 印度华人भारत में चीनी लोगChinese people in India / Sino-Indian / Chinese Indianভারতে চীনা জনগণ / চীনা-ভারতীয়梁日明(英语:Lawrence Liang)瓦拉·古塔(Jwala Gutta)總人口在藏族社区:85,000 (2018)
中国籍居民:5,000–7,000 (2015)[1]
4,000 (2014)[2]
在加爾各答的華人: 2,000 (2013) [3]
在藏族社区:150,000 (2011)[4]
包括藏族和中印混血的华人: 189,000 (0.01%, 2005)[5]分佈地區孟买(唐人街)
本地(英语:Chinatowns in Asia#India)华裔社区: 阿薩姆邦(马库姆)、加爾各答(蒂勒提巴扎(英语:Tiretta Bazaar), 塔坝(英语:Tangra, Kolkata))中國僑民: 清奈、海得拉巴、古尔冈、班加罗尔[1]語言孟加拉語、 印地語、 坦米爾語、 泰盧固語、 阿萨姆语、 马拉地语、 漢語(多為客語、粵語、西南官話、標準官話)、 藏語(包括安多藏語)、英語宗教信仰基督宗教、印度教、佛教、 道教、伊斯蘭教
這些印度華僑在加爾各答作出了許多社會以及經濟生活上的貢獻. 今天,大多數從事商業的一個主要部門包括製造業和皮革製品作貿易。[6]加爾各答是印度唯一有唐人街的城市,[8]另外一個主要城市:孟買的唐人街已經消失了。
印度華人人口是有爭議的,如果把藏族居民計算在內,印度華人約有十四萬之衆。
目录
1 歷史
1.1 殖民前的中印交流
1.2 殖民時期
1.3 1962年中印戰爭時期
2 現況
3 文化
3.1 飲食
3.2 宗教
4 海外移民
5 印度著名的华人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連結
8 参见
歷史
编辑
殖民前的中印交流
编辑
主条目:中國—印度關係
法显在阿育王宫殿遗址
殖民時期
编辑
加爾各答唐人街的鴉片館,攝於1945 年
1962年中印戰爭時期
编辑
参见:对华裔印度人的囚禁
在中印衝突中,印度華人面臨印度國大黨政府所引發的反華勢力。華人企業被查處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聯繫,甚至不少印度華人被關在北印度監獄中。許多共產黨人發現自己身陷囹圄,並標示為「外國代理人」[9]。
印度從大英帝國獨立之後,並沒有阻止中國人湧入加爾各答。1961年,有將近7,000人移居至印度[6]。1962年,中印戰爭結束了中國移民潮,未知的華人人口啟程到澳大利亞、加拿大及美國。此外,還存留在印度的華僑往往受到印度政府的懷疑;根據2005年之紀錄片,一些華人被送往拉賈斯坦集中營[9],這種情況在1976年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外交關係之後才緩解。直到1998年,印度華人被允許恢復印度國籍[9]。2005年,第一個漢字路標在加爾各答唐人街架起[7]。
現況
编辑
今天的印度華人大多是皮革業業主、鞋店業主、醬油製造商、飯店老闆、美容院老闆。除了佛教、道教以外,許多印度華人是基督徒。而受教会学校的影响,年輕人一代中許多也信仰基督宗教,但無論宗教,華人三大節日,尤其是春節傳統,仍被普遍保留。[7]
慶祝華人新年的舞獅活動,攝於加爾各答蒂勒提巴扎,2014年。
德里的新阿魯納-那加(英语:Majnu-ka-tilla)藏族定居点(New Aruna-Nagar)
西藏難民自助中心(英语:Tibetan Refugee Self Help Centre)的山頂商店,攝於2004年9月大吉嶺。該中心成立於1959年10月2日。
文化
编辑
飲食
编辑
主条目:印度式中國菜(英语:Indian Chinese cuisine)
市場上的中式早餐,攝於加爾各答唐人街
宗教
编辑
南顺会馆(英语:Chinese temples in Kolkata),攝於加爾各答
拜拉库比的扎什伦布寺
海外移民
编辑
主条目:海外印度華裔和印度歸僑
中印戰爭之後,許多華人移民到了澳大利亞、加拿大及美國,或者選擇回到中國大陸以及台灣。
印度著名的华人
编辑
張眉陽 - 演员和歌手。入围的印度偶像3
瓦拉·古塔 - 女子羽毛球运动员,印华混血,母亲是中国人
梁日明(英语:Lawrence Liang) - 法律研究人员和律师
黃玉堂 - 印度餐馆創辦人
萨希尔·汗(英语:Sahil Khan) - 电影演员,印华混血,母亲是中国人
楊阿南德(英语:Anand Yang) - 印度華裔美國历史学家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Why India remains a difficult terrain for 7,000 Chinese expatriates living in the country. The Economic Times. 28 August 2015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 India’s fading Chinese community faces painful war past. AFP. November 2, 2014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8).
^ Krishnan, Murali. India's dwindling Chinatown. Deutsche Welle. 17 October 2013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5).
^ Latest India-China border clash turns spotlight on Tibetan refugees in Special Frontier Forc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4 September 2020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 僑委會全球資訊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4 January 2011).
^ 6.0 6.1 6.2 Haraprasad, Ray. Chinese (HTML). Banglapedia. 2006-08-23 [200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2).
^ 7.0 7.1 7.2 Biswas, Ranjita. Little China Stays Alive in Eastern India. IPS News. Inter Press Service News Agency. 2005 [2006-09-26]. (原始内容 (HTML)存档于2006-02-18). 儘管大多數當地華人是基督教徒,但他們也慶祝傳統的農曆新年 with gusto and many who emigrated from Kolkata make it a point to return at this time.
^ Karkaria, Bachi. Bell tolls for China Town (HTML). India Times. 2004-04-28 [200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9).
^ 9.0 9.1 9.2 Sen, Tansen. Go for a slight change of route (HTML). Telegraph. 2005-04-13 [200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外部連結
编辑
加爾各答華人社區博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加爾各答中国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gend of Fat Mama', a 23 minute documentary on Chinatown by Rafeeq Illiy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view with the Principal of Grace Ling Liang English Scho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ravel article on Achipur by Rangan Dat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加拿大华人
海外华人
美籍华人
英籍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