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蒋介石会选择力挺杜威?而杜威为何会败给那个当时看似即将落败的杜鲁门呢?
二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分歧让美国与苏联进入了冷战时期。对美国来说,制衡苏联的关键之一便是争夺远东的战略要地,必须在这个地区培养可靠的盟友。
当时的国民党,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实力角度来看,都是美国在远东的最佳合作伙伴。杜鲁门曾认为,国民党在中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则被视为苏联之外最强大的“红色势力”,因此美国必须站在国民党这一边,以此来对抗共产主义的扩张。可以说,1945年杜鲁门和蒋介石的联盟几乎是一种“天作之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紧密的盟友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彼此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到了1948年,美国大选时,蒋介石选择站在杜鲁门的对立面,支持他的对手杜威。
这一局面的产生,可以归因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不仅未能如预期那样占据优势,反而在解放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令美国政府对国民党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其次,被杜鲁门派往中国的官员回国后对国民党政权提出了尖锐批评,马歇尔和艾奇逊对蒋介石的政权直言不讳:令人大失所望。
他们认为,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许多官员只是空有职务,毫无作为,腐化至极。面对这种腐败的体制,蒋介石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
经过几年的分析,杜鲁门对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减少了对国民党的援助,而蒋介石则误解为是杜鲁门的政策改变,认为他并不再全力支持国民党。蒋介石将原因归结为杜鲁门支持力度不足,尤其和罗斯福时期相比,差距明显。
眼看战争形势愈发危急,蒋介石决定寻求更为激进的帮助,他看中了杜威,认为杜威上台能为他带来更多援助。在当时的形势下,蒋介石的选择似乎是明智的。杜威不仅拥有雄厚的政治背景,而且在前期选举中也占据了优势。
若非意外,杜鲁门的败选似乎几乎是铁板钉钉。杜威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政治经验和声望上。在1944年的竞选中,杜威曾与罗斯福争斗,尽管最终败北,但他被视为继罗斯福之后最具竞争力的政治人物。而杜鲁门,尽管带领美国获得了二战胜利,但其任期内的内政问题却屡屡暴露,导致国内经济萎缩,工人罢工不断,民众的不满情绪愈发高涨。
在1946年,共和党成功赢得中期选举,为杜威的竞选之路扫清了障碍。进入正式选举阶段后,杜威借助财团的强力支持,获得了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青睐。根据民调,杜威的支持率一直遥遥领先,蒋介石也误以为杜鲁门即将下台,迅速与杜威接触,释放出强烈的支持信号。
蒋介石为杜威提供了两项支持:一方面,在国内发起了支持杜威的游行,制造了大量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他派出了陈立夫前往美国,秘密向杜威的竞选团队捐赠了400万美元的选举资金。
然而,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1948年11月的选举中,杜威遭遇了历史性的失败,民主党候选人杜鲁门逆袭获胜,创造了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的最大冷门。
杜威的失败可以归结为傲慢与自信过度,他认为选举的胜利已是囊中之物,因此采取了保守策略,不愿深入基层选民。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杜鲁门,则充分发挥了“拼命三郎”的精神,他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每个角落,广泛接触基层选民,凭借直接、亲民的演讲风格,赢得了许多选民的支持。
最终,杜威由于过于依赖民调,忽视了中下层选民的意愿,痛失了胜利的机会。面对这种局面,杜威不得不在选举结果公布后宣布败选。此时,蒋介石的信心彻底崩塌,开始怀疑如果杜威上台,或许战局就会发生根本变化。
然而,无论杜威是否当选,解放战争的结局几乎不可逆转。国民党在各方面的劣势已经十分明显,最终的失败是无法避免的。蒋介石的期望过于单纯,他认为杜威的上台能够帮助国民党扭转乾坤,但现实是,即便杜威上台,美国的政策也不大可能发生根本改变。
就像杜鲁门最初并无与蒋介石的个人恩怨一样,他的政策变化本质上是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在他看来,最合适的方式是扶持蒋介石,避免共产党完全取得胜利,同时在中国保留一个分裂的局面。因此,无论是杜威上台还是杜鲁门继续执政,美国在远东的政策都不会发生大的偏离。
回头再看,杜威与杜鲁门的竞选对决,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轮回。杜威的失败,恰如2016年希拉里的失利,媒体与民调的盲目乐观最终为“反叛者”提供了翻盘的机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