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代,并无同姓不婚之制度。中国从西周时代起,才确立了这一婚姻制度,出于伦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考虑。如“同姓不婚,惧不殖也”[2];“男女同姓,其生不蕃”[3],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后代的质素。买来的妾室如不知姓氏,则用占卜的方式确定,以避免同姓婚姻[4]。
古代违反这一规定者,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唐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明、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但上古的姓和后世不同。上古时代,同姓必同宗,后世则同姓不一定有血统关系。所以清末《大清现行刑律》删去了这一规定。
当代研究者指,虽然唐朝以后,法律禁止同姓结婚,但在民间常见同姓结婚、仅奉行同宗不婚的习俗。研究者王跃生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张王李赵等大姓与小姓之间,人口数量差异巨大;其二,姓氏分布不均,某姓“常常聚连一村、数村乃至一乡”,强行要求同姓不婚,则婚姻人口失调[1]:60—61。
1910年,清政府完成《大清民律草案》。该草案虽未及实施,但已取消同姓不婚律条,保留同宗不婚律条[1]:59,62。